为爱西行!跨越5000公里,回望苏州10年援疆路-名城苏州新闻中心

2020-11-06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份,相当于192个苏州的大小。从苏州出发,分别抵达新疆的阿图什、巩留及霍尔果斯,平均飞行约5000公里,加上前后中转乘车,全程需要近12个小时。

  但距离从来不是问题,即便相隔千山万水,自2011年开展对口援疆以来,10年间,一批又一批的苏州干部、人才奔赴这三座城,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今年10月下旬,苏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文联、市委党史工办等单位联合开展“援建初心·筑梦使命”主题采风活动,除了媒体记者,更有4位资深摄影家共赴新疆,聚焦苏州脱贫攻坚主战场,感受援疆路上的苏州印记、苏州力量、苏州担当。

  在采风结束之际,记者对4位摄影家进行了采访,从他们的镜头中,感受苏州援疆过程中值得被定格的瞬间。

 

  从高楼大厦到老乡新房 援疆重民生

  范品才

  原张家港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摄影师,我们在记录美景的同时,也希望记录更多的人物,分享他们的故事。这次我感触很深的就是,援疆干部真的倾尽全力,希望给当地村民带去更好的生活。

  在霍尔果斯,我们去喀拉塔斯村探访一个援疆项目——引水渠工程,当时需要开车到山顶,才能俯瞰到水渠。

  我们从村委会出发,花了1个多小时开了30公里,那个可不是常人能开的路,只有熟悉路况的村书记和村民才敢开,车子上坡下坡、翻来翻去,很惊心动魄。

  但当我们从山坡上看到水渠那一刻,就感慨:虽然冒了些风险,但能够拍下这个“生命之水”的珍贵资料,我们发挥了此行的意义。

  范品才口中的水渠,是苏州援疆工作组投入200多万资金,利用1个月左右、加班加点抢工,在霍尔果斯喀拉塔斯村完成的村北山龙口引水渠及配套工程。

  ▲喀拉塔斯村北山龙口引水渠及配套工程(范品才 摄)

  这个水渠工程解决了村里半个世纪的难题,让村民从此不用担心洪水的突然来袭,不用再为浇灌及生活用水发愁,是真正的“生命之水”。

  对于苏州援疆组,喀拉塔斯村党支部书记周茂来所有的感谢凝聚在一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中。

  自2011年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以来,在霍尔果斯,苏州援疆组把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作为援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截止2019年底,累计投入援疆资金约7.67亿元完成援建项目74个,引进苏州国有企业投资约16亿元,建设了多个标杆性创新创业载体和民生实事工程。

▲霍尔果斯行政服务中心(王庭槐 摄)

▲霍尔果斯创新创业中心(王庭槐 摄)

▲苏新中心

▲苏新工业坊

▲苏新公社

▲霍尔果斯北社区邻里中心

  除了一栋栋 “大而全”的高楼,也有一个个“小而美”的项目,解百姓之急需。

  就在今年9月下旬,一个名为“金亿智慧云生活”的服务平台在霍尔果斯上线,这是该地首个“网上菜场”。在此之前,霍尔果斯最多只能实现社区就近蔬菜包配送,商品单一,可选择性小。

  经过援疆工作组的牵线搭桥,苏州一家知名的电商品牌捐赠了线上平台,从此市民只需要手机下单,就可以在家中坐等收菜。

  ▲巩留县阿尕尔森镇别斯沙拉村村民委员会(王庭槐 摄)

  在巩留县的别斯沙拉村,记者到达村民委员会时,村里的农业带头人正在420平方米的活动室,给10多名农牧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新建的活动室宽敞明亮,学员们听得认真专注,而在半年前,这样的技能培训只能挤在20多平方米的场所开展。

  包括别斯沙拉村在内,自2011年开展援疆工作以来,张家港先后投入4500余万元援疆资金,新改建21个基层阵地;此外还实施“安居富民”工程、“定居兴牧“工程,让5600户村民及950户牧民住进了新房。

▲库尔德宁镇村民阿合买提艾力·艾里达尔一家四口即将住进新房(王庭槐 摄)

▲吉尔格郎乡沙尕村牧民阿合马地亚尔一家住进了为牧民统一安置的新房(王庭槐 许海斌摄)

  在巩留县阿克塔木村,说起援疆带来的改变,牧民库尔旦别克·阿合买提汗质朴的话语让记者印象深刻:“国家、政府把你需要的一切都给你了,看病不花钱,孩子上学不花钱,你还能向后看吗?你当然要向前看!”

▲昆山援疆工作组建成多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和村级党组织阵地

  自从把对口支援阿图什市的任务交给了昆山,10年以来,昆山援疆工作组在阿图什已经投入了20.6亿元资金改善民生基础设施,优化基层群众人居环境。

▲昆山援疆工作组帮助6乡1镇3.57万户农牧民新改扩建安居富民房

  从新院新校到医生教师 援疆送真情

  杨海平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重点关注了智力援疆方面的内容。我很惊喜的发现,幼儿园、中小学的规模、设施设备、整体环境都和我们苏州的学校没有差距了。

  我还看到在援疆工作组的推动下,三个地区都开始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契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因地施教,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

  不止孩子有书读,大家也能更方便地看上病了。在三地,苏州不仅建新医院、还派来专业的医生。在阿图什市人民医院,我见证了昆山的医疗专家远程给阿图什当地老百姓会诊,那种“跨越万里的云上问诊”让人很感动。我在医院拍到了很多病人的笑容,我想这也是给援疆医生最好的点赞。

▲阿图什市人民医院(杨海平 摄)

▲援疆医疗队员和昆山医疗专家远程会诊(王庭槐 摄)

  在昆山援疆工作组投入1.6亿元建造的阿图什市人民医院里,记者见到的第一张笑脸,来自于44岁的左热古丽。不久前,当得知自己患上乳腺癌时,因为担心年幼的两个孩子,这位母亲还愁容满面。

  就在今年,昆山第四批第一轮共12位援疆医生来到阿图什市人民医院,了解到当地尚未针对女性开展免费两癌筛查,迅速发起“并蒂莲”工程,通过巡诊、义诊等方式免费筛查宫颈癌、乳腺癌,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昆山第四批第一轮12位援疆医生(王庭槐 摄)

  左热古丽就是“并蒂莲”工程的受益者,经过援疆医疗专家周沁的手术,她目前恢复情况良好。病床上的左热古丽激动地说:“不敢想象,周医生不仅把我治好了,而且手术费用全免,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

▲“并蒂莲”工程首例受益者吐尔地汗(左四)向昆山援疆专家递上锦旗

  作为这批援疆医疗队队长,如今担任阿图什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钱振强告诉记者,除了治愈病人,援疆医生们更希望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努力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昆山援疆医疗队员、呼吸消化科主任金振宇查房(王庭槐 摄)

  和记者闲聊时,周沁的语气温柔又坚定:“我一定会把所有的医疗技术倾囊相授,不教会这里的年轻医生,即便我们的援疆时间到了,我也不会走!”

▲昆山援疆医疗队员、放射科主任吴先庆与当地医生分析病情(许海斌 摄)

  在巩留和霍尔果斯的医疗援疆中,一个个“传帮带”的动人故事同样在流传。

  记者见到巩留县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医师胡军胜时,他正在检查一个女孩头上长出来的小瘤子。

  看诊间隙,胡主任告诉记者,以前像瘤子这样的脑部小毛病,病人都要往市里跑。十年以来,正是张家港援疆医疗团队“从无到有”打造了脑外科,带出来的当地医生胡军胜如今成为独当一面的脑外科专家,医院的转院率也迅速下降。

  今年四月,张家港第十批援疆医疗队来到巩留,领队王浩来自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如今是巩留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他告诉记者,今年是张家港在医疗领域首次实行 “组团式援疆”,7位不同专业的医疗专家在同一家医院内协同作战,反响很不错。

▲7位援疆医生在巩留县人民医院协同作战(王庭槐 摄)

▲今年,张家港为巩留县人民医院援建核酸检测室,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重要作用(范品才 摄)

医疗要组团,教育援疆更要组团。在巩留县高级中学,8位高中老师在春天抵达后,为孩子们的高考助了一臂之力。

▲8位援疆老师在巩留县高级中学并肩教学(王庭槐 摄)

今年,巩留县高级中学的本科达线率突破了百分之七十,有四位援疆教师参与执教的高三一班(又称“张家港班”)本科达线率甚至达到了百分之百,其中不乏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优秀学子。

▲张家港援疆教师在上课(王庭槐 摄)

▲张家港援疆教师为当地学生及老师答疑解惑(许海斌 摄)

  在教育局“青蓝工程”的引领下,张家港市援疆教师还采用“一师多徒”的形式,师徒之间进行教学研讨、互相听课,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援疆教师和当地教师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杨海平 摄)

  

  

▲8位张家港援疆老师中,最大的范桂湘已到退休年龄,最小的惠静家中有2个年幼孩子(范品才 摄)

  围绕教育援疆,昆山10年以来先后选派205名教师赴阿图什开展支教工作,组团教育援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昆山还投入援疆资金5.38亿元新改扩建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昆山第二小学等25所中小学校。就在今年,阿图什又拔地而起一所职业教育学校,记者到访时,这里正是火热的施工现场。

  

  

  

▲在建中的阿图什市职业教育学校(杨海平 摄)

  该校计划投入资金1.2亿元,占地面积8.28万余平方米,可容纳2000名学生,拟设置20个专业,填补阿图什市职业教育空白。

  而在霍尔果斯,今年9月,苏州援疆工作组牵头筹建的职业高中已经顺利开学。

  

  

▲今年9月顺利开学的霍尔果斯高级中学(范品才 摄)

  首批开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机械加工制造、服装设计5大专业,开设7个班级,招收了243位学生,开创霍尔果斯职业教育先河。

  在霍尔果斯,还有两位“苏州校长”正在开展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

  

  

▲来自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的金怡,如今担任霍尔果斯丝路小学副校长

  

  

▲来自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的李超,如今担任霍尔果斯国门初级中学副校长

  在金怡看来,智力援疆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除了校园硬件,更应该把优质教育资源平台辐射到新疆的中小学。

  为此,金怡牵头为丝路小学引进了数字化教学辅助系统、大数据精准教学平台,让课堂更加鲜活灵动,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苏州援疆组投入资金9802万元,建成霍尔果斯第二小学和第二中学

  从特色产业到填补空白 援疆富口袋

  

  许海斌

  张家港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我在苏州援建的产业园里拍了很多照片,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各种类型的产业园,从生产口罩、防护服到电子元件,这让我非常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援建让老乡们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赚。

  在实地探访各个援疆项目后,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援疆干部的付出。听着他们讲述援疆背后的故事,真的太不容易。如果说此行最大的收获,那就是发自内心地对他们有了更多敬意。

  在巩留的城北中小微创业园,来自张家港的企业家——众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田的一句话掷地有声:“我在这里赚的钱,一分钱都不带回张家港!”

  

  

▲众康医用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田

  去年10月,作为张家港援疆工作组招商引资入驻巩留的企业,众康医用材料公司正式投入生产,主要面向当地少数民族招工,解决了百余人的就业问题。王永田也兑现承诺,将企业盈利投入到生产及对员工的培训中。

  

  

▲巩留城北中小微创业园(许海斌 摄)

  

  

  

▲众康医用材料公司防护服生产车间(王庭槐 摄)

  今年年初,在新冠疫情狙击战打响后,众康医用材料公司克服重重困难,全力推动口罩生产线开工,为当地乃至整个伊犁州的防疫物资筹集,发挥了关键作用。

  

  

  

  

  

▲众康医用材料公司口罩生产车间(王庭槐 许海斌 摄)

  

  

  

  

▲阿图什市昆山产业园(王庭槐 摄)

  而当记者来到阿图什市郊的昆山产业园,一栋栋明亮的厂房、一条条整齐的生产线呈现眼前。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不毛之地的戈壁滩,如今却成为了助推阿图什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阿图什市昆山产业园(杨海平 摄)

  厂房墙壁上,随处可见“一人致富 全家脱贫”、“学会一种技能 带富一个家庭”的字样,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昆山援疆工作组先后投入2亿多元建成昆山产业园电子装配园、阿图什昆山小微企业园、阿湖乡就业创业基地、克州三千年风情街等,引进一批企业,为阿图什市就地就近就业提供5000多个岗位,带动2.5万人口直接脱贫。

  

  

  

  

  

  

  

▲产业园内正在工作的当地工人(王庭槐 范品才 许海斌 摄)

  在霍尔果斯,苏州援疆工作组则借鉴吸收工业园区招商亲商、先行先试的理念和经验,主动出击、精准对接,成功引进45个重点项目,注册资金175亿元,填补当地多个领域产业空白。

  

  

  

▲霍尔果斯人力资源大数据产业园(王庭槐 范品才 摄)

  从修桥修路到乡村旅游 援疆焕新颜

  

  王庭槐

  张家港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我对新疆的情感是很深厚的,多次来这里采风,也见证着变化。但以前基本上是自己和朋友相约来,这次来才知道,那些点点滴滴的改变里,有我们苏州援疆人的功劳。

  就像以前一些路很不好走的村里,这次一看,路都修到老乡家门口了。村容村貌一变好,有生意头脑的村民还开起了特色民宿,又吸引更多游客来。

  而且在巩留采风期间,得知正在举办摄影比赛,我也提出了设想,既然是对口援建,除了民生、产业方面,文艺上更应该联动,希望明年两地可以面向全国举办摄影比赛,吸引各地摄影家走进巩留、走进新疆,去记录人文风光,让更多人爱上新疆,促进文旅发展。

  王庭槐提到的那位开起民宿的村民,叫肖凌。在巩留县塔克吐别克村里,他的“霄凌山舍”远近闻名。

  

  肖老板告诉记者,自己之前主要靠种地、放牧为生,一年四季都不得闲,很是辛苦。张家港援疆工作组将村里环境改善后,游客和摄影师越来越多,产生了住宿需求,肖凌尝试着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了民宿。

  

  

  

▲霄凌山舍(王庭槐 摄)

  没想到民宿一开,肖凌每年单靠旺季2个月就能挣到以往一年的收入,全年收入可达十多万,他还有更多时间去各处转悠,寻觅好风景,也顺便当当游客的向导,日子好不潇洒。

  看到肖凌的民宿生意越做越好,村里也有好五六户村民开起了民宿,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有望变身一个“民宿村”。

  

  在阿图什松他克乡,乡村旅游的新地标同样在酝酿中。

  随着第十批昆山援疆工作组的到来,以“仙果新乡村、幸福阿孜汗”为主题的阿孜汗村无花果风情街开工建设。

  阿图什市素有“中国无花果之乡”的美誉,阿孜汗村更是盛产无花果,有近5000亩的种植面积。

  今年阿孜汗村无花果风情街先行开展一期项目建设,已经完成入口广场、2公里木栈道步行环线、无花果文化广场、尼罗特色餐饮店、大宫特色民宿、入口沿街立面的改造。

  二期项目将围绕6公里骑行环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游客中心建设、重点门店改造、非物质文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植入、特色业态引入等项目有序实施。

  

  离开最后一站采风地——阿图什时,阿图什市委副书记、援疆工作组组长张峰盛情发出邀请:“欢迎你们明年再来采访,届时经过我们一年多的奋斗,阿孜汗村一定会展现出更美的样子!”

  记者手记

  虽然对巩留、霍尔果斯和阿图什的名字早已十分熟悉,但未曾亲眼所见之时,对于三个“90后”记者而言,援疆是一个概念般的存在。

  直到在新疆采访的十多天,记者才真实感受到援疆工作的意义,援疆干部、人才的不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走在三地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苏州元素,凝结着多年来每一位援疆干部的汗水和付出,这里早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离家万里,所有援疆人的奉献都怀抱赤子之心,但他们很少提及自己的辛苦,总是更愿意分享援疆的最新成果。

  采访的最后一天,正巧赶上阿图什停电,记者与昆山援疆组的干部、医生们一起吃了顿“烛光晚餐”。没有人抱怨,大家说说笑笑,调侃这是人生难得的经历。

  想来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出的援疆友谊,日后回忆起,也会别具浪漫色彩。

  

  采风过程中,偶尔听到的一首诗,让记者印象深刻:

  “不是所有的树都能在戈壁生长,但是胡杨做到了;不是所有的花都能在天山绽放,但是雪莲做到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新疆扎根,但是援疆干部做到了……”

  谨以此篇报道献给为东西部协作发展挥洒过汗水的苏州援疆人!

责编:王浩

消息来源:苏州新闻官网
China-PRNewsire-300-300.png
collection